Thursday, July 12, 2007
Wednesday, July 04, 2007
生命中不可能承受的輕 (2) - 永劫回歸
有學者認為尼采Nietzsche的哲學通滿著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 )的思想(而永劫回歸在『生』書首也談論了), Wiki 網對永劫回歸這樣理解『is a concept which posits that the universe has been recurring, and will continue to recur in the exact same self-similar form an incomprehensible and unfathomable number of times. 』 而尼采的觀點:Nietzsche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eternal recurrence as cosmological truth, but in the works he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it is treated as the ultimate method of affirmation. According to Nietzsche, it would require a sincere amor fati (Love of Fate) not simply to endure, but to wish for, 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all events exactly as they occurred — all the pain and joy, the embarrassment and glory. Nietzsche calls the idea "horrifying and paralyzing," and says that its burden is the "heaviest weight" ("das schwerste Gewicht") imaginable. The wish for the eternal return of all events would mark the ultimate affirmation of life:
尼采曾經也是我的心頭好,好記得大學時花了很多時間看 Thus Spoke Zarathustra, Will to Power, Anti Christ 和一些評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寫尼采的漢語評論集?? 我覺得每個基督徒也應該看看尼采如何說出『上帝已死』,是的,上帝已死!!
對於永劫回歸在『生』書首出現,我立刻想起初中時一位老師跟我說的一個希臘神話『Sisyphus』,Myth of Sisyphus 正正表現了希臘神話中的悲劇精髓,Sisyphus 需要將一塊巨石,推上一個很陡峭的高山,每當將近山頂時,他總會失手,大石就跌回山底,他又要再次重覆,不停重覆這個懲罰。悲劇是充滿了無奈,但正正表現了希臘悲劇對人類的了解,所以這個故事仍然油然記在心中。異鄉人的作者Albert Camus 也寫了一本書叫 Myth of Sisyphus,這本小書我還沒有機會看過,看看圖書館有沒有,借回來看看也好。
『生』還沒看完,所以這書與永劫回歸之間的關係,我也不能說了解,是關於人感情的週期性的更換??是愛這個,愛那個的不停追逐??還是關於人無法擺脫純粹性問題的本能??『生』真的很有趣。
Tuesday, July 03, 2007
Dark City 移魂都市

July 3, 2007
終於給我在 HMV 找到這套DVD. 電影內容真是一絕,只可惜電腦特技如果可以做得更好就好了。但真是無損片子的精彩。
男主角John 驚醒之下,發現身在酒店房間內,浸在浴缸中,對自己的一切包括名字完全沒有記憶,接了一個醫生Schreber的電話,通知John 快點離開,因為會被人追殺,John 同時發現一具女性的尸體.......
原來John 正在一個沒有日出,每逢深夜十二時正,任何活動都會停頓的世界中,John 發現他是惟一可以活動的人類(除了醫生外),他也發現在這停頓的時間中,生處的世界外觀會改變,某些人的身份和記憶也都會改變,更甚者的是John 發現自己擁有超能力,可以改變物質,也可以進行攻擊。後來醫生告訴他這個世界都是假的,人類是被一群外星人找來進行實驗,外星人在醫生的協助下,將不同的記憶注入不同人腦入面,看看人的反應,正正醫生注射入John 時,他突然醒來,所以John 沒有了記憶,但意外地得到了超能力來對抗外星人。John 在醫生的告白中,知道了所有人類的記憶都是假的,John 被注入殺手的記憶,但John 沒有像一個連環殺手那樣去殺人,這點外星人不明白,其中一個外星人注入了John 的記憶,外星人嘗試體驗John,嘗試去估計JOHN 的位置來追殺他。注入了 John 記憶的外星人,他不了解 John, 他仍像一個連環殺手去殺人,他體會不到他們想知道的人類靈魂。還有一點很有趣的是,雖然 John 深知他與太太Emma 的所有記憶都是假的,但他發現自己愛上Emma, 這點很有趣,他沒有像原本殺手記憶的去殺人,但他『像John』一樣愛上Emma。
後來John 與探長Bumstead去找尋謎底而去了一個Shell Beach 的地方,但發現那處原來只是一道牆,即是他們記憶中的地方原來都是假的,他們發現牆外的世界竟然是宇宙外太空,即是他們一班人類以為生存的地球竟然是外太空(我意識是外星人找了一班地球人放在一個地方,進行實驗,他們是一班擁有超能力,擁有集體記憶的存在,但沒有人性,沒有所謂的靈魂)。
很多人都將這套戲跟 Matrix 作比較,因為當中有很多元素是相似得機乎相同,而且 Matrix 只是比Dark City 遲了一年上影。
內容有很多地方值得再三思考:
1. 如果將一個人的所有記憶,注入另一個人腦中(同時將他本身的記憶除去),這個人還是原本的他,還是另一個人了??當中的差思在什麼地方??戲中的 John 突破了這點(反而其中一個外星人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但這代表現實的真象??所謂的靈魂存在嗎??靈魂是物質的存在,還是非物質性的存在??(有非物質的所謂『存在』嗎??)
2. Emma 雖然從John 口中知道他們之間的一切都是假的,是『被造』的,但她面對這份他們沒有真實過去的感情,也似乎深信不疑,John 也惟有在這一點上也充滿疑惑。
3. 戲是充滿典型找尋自我身份的旅程,這種故事結構從遠古由古希臘神話故事開始就有,只是以不同方向發展,元型是一樣的,正如一首交響樂,動機是一樣的,但以不同形式出現時,就有很多的變化,好似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第一樂章開首眾所周知的旋律,以第四音下階表示陰暗的命運動機,但最後的第四樂章就以上階表示出戰勝命運的力量。世界中,我們就是要找尋複雜的遭遇裡的簡單而純真的內容。
4. 後來女主角被換了另一個記憶,她與John 之間的一切也消失了,但John 沒有運用他所得到的力量,重注入她腦中,強行與女主角保持一種關係。John 沒有這樣做,John 仍然擁有與她在Shell Beach 相識的記憶,John 只是安排女主角再次在那地方與他再相遇,讓一切可能再次真實地發生,雖然充滿未知之數。
5. 不過我不了解外星人後來死亡的原因,他最後說接受不了John 的記憶,是否與外星人是一群擁有集體記憶的存在有關?
6. 與 Minority Report 一樣,涉及『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問題,John 表現了Free Will 的精神,但注入記憶的外星人就不能。Sigmund Freud 講過,在預設的環境下,他可以製造將來會成為律師,政治家,或是行乞者,意即他可以運用心理學,將新生嬰兒在安排的環境下成長,製造成『預設』的成果。這些題材很值得思考,人的生存,人的意義,有時真是很奇妙。
導演Alex Proyas 其他的製作:
The Crow (1994)
Dark City (1998)
I, Robot (2004)
Wednesday, June 27, 2007
生命中不可能承受的輕 (1)

Jun 27, 2007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好有可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但不知何解, 那是總被這沉"重"的書名給嚇怕了, 不過當我現在閱讀這本書時, 我有點興幸沒有太年青時看, 十幾年前的我恐怕不會了解這本書。
只看到第三部, 更正確點應該是我在第一部份時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感引. 一本書可以抓住讀者的心有很多方法, 但這本書絕對不是利用情節的精彩性, 因為故事情節簡單到不得了. 當你看這本書時, 你要驚訝作者描寫角式的深度竟然是那麼深刻, 說真的, 每個角式的心理, 我是似懂非懂的, 但好有可能這種似懂非懂的了解也是角式對自己的了解狀態也說得過去. 只是短短百幾頁, 我就被作者深厚的修養所折服. 似乎作者對音樂和心理學有相當的造詣. 而且作者在角式心理方面套用交響曲的結構中的動機. 我相信應該可以找到不少的文章嘗試從多角度去分析這本書的, 我應該這個禮拜可以看完這本書, 下個月Harry Porter 要21 號才出版, 這段時間, 我想好好翻看這本書和相關的文章, 何況我只有晨早的健身時間才有閒時看呢。
我相信書中的四個主要角式, 都可以用某種心理學代模去理解:
醫生男主角: Tomas
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 沈迷女色的單身主義者, 但在"巧合"之下遇上 Tereza, 並立刻愛上了Tereza, 沒有原因, 雖然愛著妻子, 但仍然沈迷女色, 特別是 Sabina, 即是對外遇帶來的快感減退, 但仍然繼續外遇.
Tomas 與 Tereza 的相識, 有點童話式的經典遭遇 (雖然 Tomas 後來失望相遇只是在所謂的巧合, 但Tereza 的看法是在緒多的巧合下相遇的, Tomas 和 Tereza 好多睇法都好不合, 正如 Sabina 與 Franz 的觀點都非常之不同, 但他們仍然走在一起), Tomas 獨自沉思自己應否去找 Tereza 時, 在被動地煩惱要拼棄單身還是去找 Tereza 時, Tereza 就幫他做了決定, 而 Tomas 也沒有抗拒地接受了, Tomas 是在一種不爭取, 不抗拒下展開這段關係, 命運幫他做了決定。故事開首沒有著墨於Tomas 看上Tereza 那一點, 所謂愛就是這樣出現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Tomas 深愛 Tereza 的同時, 仍然沈迷眾女色? (特別是與 Sabina) 性在故事中應該站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每個角式都無時無刻在做愛,但對性的描寫,我相信作者是以一個中性的角度,因為他沒有令情節變得色情,沒有令情慾變成淫亂,作者沒有這樣的傾向。Tomas 是一個醫生, Tereza 本來是一個侍應生, 後來在 Sabina 的提拔下成為出色的攝影師, Tereza 和 Sabina 代表藝術的人物; Tomas 和 Franz 作為醫生和教授代表了理性智慧的代表。Tereza & Sabina 在藝術和感性層又代表兩種不同的區域, T 是低下層, 單親而深受母親的影響; S 即是深受父親的影響。
醫生的妻子: Tereza
一個奇女仔, 母親從少的影響下, 渴望王子來解救自己, 一直渴望"提升"自己, 擺脫母親的陰影, 看了冇數的書籍, 在貝多芬的協奏曲下遇上Tomas, 遇 Tomas 的頭7年歲月裡, 她發現自己擺脫不了母親的陰影
畫家女配角: Sabina
很早的時候就擺脫了保守主義的父親(or祖父?). 周旋於Tomas 與 Franz.
大學男教授: Franz
有婦之夫. 但愛上了Sabina, 不愛妻子, 但愛上妻子人格中所表現的另一個女人--他的母親. Franz 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我相信作者創作這個角式時, 是想將他代表太陽神阿波羅的一種意式, 但故事內容反影出一些地方我不太明解, 我不理解一個人如何又是太陽神阿波羅, 又是酒神狄奧尼修斯, 我想Franz 應該是本質阿波羅, 但深受另一種節然不同的酒神所吸引 (Sabina 表現出一種狄奧尼修斯式的火熱. 不過要要說清楚的是, 故事是以一個叫作我的人講述這四個人的故事, 所以就算內容是關於性, 關於美, 都是以一種精神式的投入)。作為阿波羅的代表, Franz 其實也是很矛盾的一個男人, 因為他在眾美德之中以"忠誠"作為一切的第一位, 但他在外遇中, 在與 Sabina 之間的關係上, 正正反應出這個缺口, 但很有趣的是, Franz 沒有與Sabina 在日內瓦境內發生性關係, 似乎他的美德有其地理因素, 亦即他認為他沒有遺背他的忠誠。
Franz 與 Sabina 也是很奇怪, 絕對觀念的存在, Franz 在意忠誠, 反之Sabina 沈迷背叛的美。我覺得故事沒有對任何一點作所謂大眾式的道德審判或判決, 似乎作者有意冇意之間將所有東西都以其"美"遮蓋所謂的不道德。
我現在只看到百來頁, 有很多地方我還不太了解, 我知道我會再看多一遍這本小說, 這本書很有趣, 我著迷於作者要表達的一種美觀, 如果以大眾倫理, 這本書絕對是禁書, 以前蘇聯入侵捷克的這段歷史, 我是有心冇力的, 可能要惡補一下這些背境資料, 剛剛今日看到某一段時, 作者提起捷克作曲家Dvorak, 我想應該有目的性的, 一個遠走美國的作曲家, 我記得評論曾說在Dvorak 的音樂裡, 可以聽到純然快樂的樂章, 好可能最多人認識他的音樂是他在美國時所創作的新世界第9交響曲(兩年前在香港聽過HKPO 表演過這樂章), 這是否與作者提起 Beethoven No.9 有關 ??
Milan Kundera 很厲害, 一個令人震驚的作家!!
Wednesday, June 20, 2007
Labyrinth

Labyrinth - Kate Mosse
June 20, 2007
為了應付12月的二級日語能力考試, 又要看讀解文章, 又要練習聽力, 又要看文法書, 現在看其他書的時間幾乎都沒有了. 我也只能在每天的晨運中用那一小時的時間看書(一邊在跑步機上看書), 所以這本厚達700 幾頁的小說, 也看了幾乎一個月, 以往只有不好看的書才可以看那麼久. 雖然沒有在這裡寫報告, 但此書之前, 也看了『日本人的心理結構』和『整型日本』, 都很不錯。
Labyrinth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都是一些我很感興趣的橋段, 例如: 十字軍(特別是 Albigensian Crusade), 中世紀, Cathar, 異教徒, 聖杯傳說, Egypt, 科幻, 懸疑.
雖然這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 但看得出作者做了很多資料搜集, 特別是法國南部的minor language. 我覺得作者在 True Nature of Grail 方面有點走得太遠, 太誇張(所以加了科幻) 不過, 如果只是純粹由 Cathar 發展, 可能可觀性就減底很多了, 因為這部份的橋段和法國南部的歷史, 已經被很多人寫過了, 市場也有不少這方面的陰謀論, 如 Holy Blood Holy Grail 這部 Non Fiction.
Wednesday, April 25, 2007
結婚できない男

這套06 年夏季推出的日劇, 好幾個月前在網上下載了, 但一直都沒有看, 大概兩個禮拜見, 試看了一集就欲罷不能, 在幾天時間裡就看完整整12集了。上個禮拜還買了原裝日文小說來看, 看得也頗辛苦的。
阿部寬的演技太棒了, 夏川結衣的微笑很吸引, 八哥 Ken Chan 雖醜但看上去好像很明白別人的表情。
沒有經典青年熱愛的明星, 故事情節也不曲折離奇, 但感染性非常之強, 令人難忘。
-------------------------------------------------
夏美:「そうじゃなくて。考えてみたら、私たちの会話って、キャッチボールじゃなくて、ドッジボールばっかりだった気がします。」「私は、キャッチボールがしてみたいです。あなたと。」「ボールは投げました。」
--------------------------------------------------
信介:「自分でも、はが、はがゆかったですけどね。 やっと、出来ない理由が、わかったんです。 僕はこれまで、他人の住む家ばかりを設計してきました。 でも自分や、自分の・・大事に思っている人の住む家を 設計するのは、どうしても出来なかった。 明るくて、開放的で、みんなが遊びに来るような、 そんな家で、自分が暮らしているのが、 なかなか想像出来なくて。」「ええ言いました。 僕はずっと、結婚なんかしないって思ってきましたからね。 めんどくさそうだし、メリットなんかないじゃないですか。 一人の方が、いいって。 でも、あなたと出会って、話し相手が、いつもそばにいるのも、 いいのかなって。」「要するに・・・僕は・・・ あなたが・・・好きなんじゃないかな・・・。」
---------------------------------------------------
「あのー。」
「はい。」
「圧力鍋、あります?」
「ああ、今ないんですー。古いの捨てちゃって。」
「僕んちありますよ。 ロールキャベツなら、10分で出来る。」
「そうですか。」
「・・・」
「もしかして・・・ うちに来いって、言ってますか?」
「いやまぁ・・ でも、あなたがどうしてもとおっしゃるのなら。」
「どうしてもなんて言いません。」
「ふーん・・・」
「・・・」
「・・・」
「でも・・あなたがどうしてもって言うなら・・ 行ってもいいですよ。」「・・・ じゃあ・・・ 来てください。 どうしても。」「はい!」
「あの、あんまり塩辛くしないように。」
「わかってます!」「前に食べた限りじゃ、 どうも・・・あれじゃ・・結婚出来ないな。」「あなたに言われたくありません。」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Bdelloids: No sex for over 40 million years

【明報專訊】英國科學家在顯微鏡下,意外發現一個小蟲女兒國!小蟲族群中只有雌性,繁衍1億年從沒性生活,卻能世世代代「玉女添丁」,自行誕下未受精卵,孵化出基因與母體相同的翻版後代。
這種無性繁殖的小蟲(bdelloid rotifer)在水中生活,身長僅人類精子的四分一。科學家指出,一般無性繁殖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很易絕種,但這種小蟲卻能長期繁衍演化,這是前所未見的,「推翻過往認為,兩性繁殖是促進物種進化多樣性必要條件」。無性繁殖常見於蚜蟲等無脊椎動物,也有少數魚類或蛙類可用此方式繁殖。泰晤士報
The bdelloid genome shows an odd patter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versions of the same genes, report David Mark Welch and Matthew Meselson. This pattern most likely arose during eons without sex, they argue in the May 19 Science. [what kind of odd pattern?]
Of the planet's 2 million named species, only about 2,000 appear totally asexual, Meselson notes. Hardly any of these lineages seem old, and fossil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at asexuality is a dead end. "It's not because asexual species don't appear," Meselson says. "It's because they don't last."[if scientists think asexual is a dead end and sexual can lead the diversity of lives which is more adaptabl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so what makes this ancient organism has been surviving such a long time and what contributes to the more than 300 species? ]
One asserts that sex speeds the process of dumping bad mutations, and the other focuses on spreading benefits. The Red Queen hypothesis, for instance, finds the main benefit of sex in shuffling the genome quickly,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parasites to lock onto weaknesses. [sex is so important. It almost a driving force or essential aim to survive. But sex and propagation are equally cored. Asexual can't last too long but this kind of asexual form has been exisiting everywhere. People think only female human survives on the earth one day because of asexual reproduction.]
This is very interesting of life form.
Monday, March 19, 2007
戰狼300中的波斯王 - Xerxes I the Great
Xerxes I 是 Darius the Great 的兒子
TO DO: 了解多點 Xerxes 的一生, 考究聖經中的 Ahasuerus 是否就是這位波斯王帝還是他的父親 Darius the Great?聖經中波斯王的王后又是誰?Esther 以斯帖付合歷史的陳述嗎?
TO DO: Movie [300] 中的波斯王是深色皮膚的,近似Egypt 人,但波斯的意思不是 "Original land of Aryan"(亞利安的發源地) 的嗎?亞利安人不是白種人,長大鬍子的嗎?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 戰 狼 三 百 》 300
故事是講述希波戰事中第二有名的溫泉關大戰,明天在香港上畫,打算後天去看,很是期待。
今天看新聞:
伊 朗 批 影 片 《 戰 狼 三 百 》 侮 辱 祖 先
2007-03-14 HKT 06:52
伊 朗 批 評 荷 里 活 影 片 《 戰 狼 三 百 》 侮 辱 伊 朗 祖 先 , 等 同 向 伊 朗 宣 戰 。
影 片 講 述 古 代 的 溫 泉 關 戰 役 , 300 個 斯 巴 達 戰 士 成 功 抵 抗 入 侵 希 臘 的 波 斯 大 軍 。
伊 朗 政 府 及 傳 媒 指 責 影 片 將 伊 朗 祖 先 波 斯 , 描 繪 成 野 蠻 、 毫 無 文 化 的 民 族 , 不 斷 攻 擊 其 他 國 家 。 伊 朗 批 評 影 片 反 映 西 方 敵 意 行 為 , 等 同 向 伊 朗 發 動 文 化 戰 爭 。
戲我是未看的,但這套片子是站在希臘的立場而拍的,無可否應波斯會變成奸角,但希波戰事的產生,也是因為波斯Darius I & Xerxes I 向地中海擴張所致。(波斯軍為何可以如此龐大?)
但波斯在當時的時代,絕對是文明古國,正如後來 Alexander the Great 打到去波斯時,也驚嘆他們的藝術和建築。帝國的擴張,必然產生戰爭,在古時似乎是平常事。Gibbon 不是說過羅馬帝國的衰退正因為其停止擴張?成也擴張,敗也擴張。
Monday, March 12, 2007
Letters from Iwo Jimo
星期日去了IFC 看硫磺島戰書, 星期六在 IFC 看了 The Queen。
這套電影是美國人導演拍的 Battle of Iwo Jima, 幾個月前再上演了以美國perspective 而拍的同一場戰役。
Iwo Jima 是日本太平洋的一個火山島, 時間是日本投降前的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
日方是由東條英機委任的栗林忠道領軍, 美方是由 Holland Smith 領軍的。
栗林忠道未領美軍作迎頭碰擊前, 已深知這場戰爭會輸的了, 但他了解美軍的作戰模式, 改善日軍的沒有效能的戰術, 如 Banzai Charge, Beach Attack, 等。
栗林忠道在片中流露出其一樣的日本精神, 可能因為他有一段長時間在美國的關係吧, 他應為日本不應該與美國對峙, 他了解兩國之間的差別。片中流露很深的人性, 人的愚蠢, 人的脆弱, 最終讓人反省戰爭的錯誤。
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地球還是逃不掉戰爭的發生?
栗林忠道是一個聰明的軍官, 是忠心的日本戰士, 是身先示卒的領袖, 不苟同愚昧的傳統, 他也是一個寫了很多家書的父親和丈夫。他的說話很感人, 以下是其中一封信。
「お父さんは、お家に帰って、お母さんとたこちゃんを連れて町を歩いている夢などを時々見ますが、それはなかなか出来ない事です。たこちゃん。お父さんはたこちゃんが大きくなって、お母さんの力になれる人になることばかりを思っています。からだを丈夫にし、勉強もし、お母さんの言いつけをよく守り、お父さんに安心させるようにして下さい。戦地のお父さんより」
栗林忠道似乎是一個有趣的人物, 希望可以找本他的傳記看看。

栗林 忠道(くりばやし ただみち、明治24年(1891年)7月7日 ‐ 昭和20年(1945年)3月26日)は、日本陸軍の軍人。
陸軍大将従四位勲一等。
人類的歷史,亦即是戰爭的歷史,戰爭的發生,好多事都只是幾個人的決定,但所影響的人數和事件,真是無法計算的多。
當人回顧這樣的戰役時,可以單方面站在某一方嗎? 戰爭有所謂的絕對正義與邪惡嗎? 有絕對的對與錯嗎? 人類可以從這些不必要的錯誤裡學習了什麼? 難道真如馬克思所說, 人類不能從歷史學習什麼。可憐是平民的生命, 可憐是忠心善良的士兵。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還是制造更多問題的方法?
Thursday, March 08, 2007
History of Modern Humans
Phil. Trans. R. Soc. Lond. B (2004) Peter Forster





11. MtDNA dating 的準確性
Monday, March 05, 2007
芳香之旅 - The Road


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失落的耶蘇墓穴》
這個故事的意念都不錯,但故事內容,結構,情節就未免未到家了。
如果以下新聞的 Tomb 真是耶穌的,照道理他們的 gene 會有 similiarity。但問題是照聖經的看法,耶穌是聖靈感孕而生,耶穌作為有肉身的人,他本身的 DNA 是 fully 馬利亞還是什麼?在科學的觀點上,耶穌的生與死會引發很多問題,因為耶穌作為男性,他的 Y gene 是如何產生?如果是這樣的話,耶穌肉身不可以只是單純馬利亞的單性 reproduction,亦即是耶穌的肉身應該是由冇變有的創造過程,而這種創造過程,應該與第一亞當的過程一樣,為的是神完全的道成肉身。耶穌的人性不可能從馬利亞而來的,因為耶穌作為神,作為聖子,在位格上是不能改變的,所以耶穌作為被創造的宇宙的 Logos,是永恆不變的。但這一切也只是配合聖經的內容而引申的教義,這是否就是一切的真理?
在歷史的進程裡,耶穌作為人類的先知,他必須是神嗎?在基督教的救贖論中,耶穌一定要是神,救恩才可以實現,這樣的一個救恩論,完全基於早期教父Irenaeus 的奇妙交換的公式上,教義之間不可以矛盾,神的公義,即以冇罪代替有罪。這樣的救恩論,是耶穌的教道嗎?或是保羅的教義?在最基礎上,在社會人類學上,人需要倫理教化,這催生了罪與公義觀,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導致所謂的尋求救贖,宗教就是這樣出現了。基督教在這層次上,救贖論與上帝之間的邏輯和因果關係,發揮得異常天衣無逢。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和靈性上的產品,它需要是百份百的真實和真理嗎?
這個世界,有無數的理由叫我信,也有無數的理由叫我不信,16 世紀以來,新教所說的預定論已達到高峰,而這個預定論告訴了我我是信,還是不信呢?人生應該是一種朝聖,一種 Odyssey,結局永遠是最後才會顯露。
「無人有耶穌基因舉證」宗教界狠批耶穌墓紀錄片
2007年2月28日
【明報專訊】名導演占士金馬倫有份製作的紀錄片《失落的耶蘇墓穴》(The Lost Tomb of Jesus),聲稱80年代耶路撒冷市郊塔勒皮約特出土的2000年古墓屬耶穌一家,製作人指古墓骨甕同時出現耶穌、瑪利亞、抹大拉的瑪利亞等名字的機會率少於百分一至千分一。但宗教界周一對其論調群起而攻,譴責考證兒戲,直指無人有他們的基因,「怎能證明!」
紀錄片製作人周一展示兩個來自古墓的骨甕宣傳紀錄片。該片聲稱古墓中10個源自1世紀的骨甕,其中6個刻有名字,第一個骨甕寫有「約瑟之子耶穌」;第二、三、四個骨甕以希伯來語寫有「瑪利亞」、「馬太」、「約瑟」;第五個以希臘文寫上「瑪利亞主人」;第六個寫上「猶大耶穌之子」,暗示耶穌育有一子。該片承認,耶穌擁有骨甕違背基督教信仰──耶穌死後肉體復活升天。
導演:耶穌十字架前跟母子說話紀錄片導演雅各博維茨指,從骨甕殘餘物質蒐集到的DNA證據,證明「耶穌」與「瑪利亞主人」(估計是抹大拉的瑪利亞)並無血緣關係,因當時的人一般只會將配偶或同血緣者合葬,故相信兩人為夫婦。
雅氏更大膽推測說,在聖經記載中,耶穌釘十字架上,臨死前曾說「母親,看你的兒子」,所指的其實並非母親瑪利亞說,而是對抹大拉的瑪利亞和他們的兒子說,顯示兩母子當時都在場。有關論點與《達文西密碼》指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成婚,育有一子如出一轍。
同期有耶穌名字墓穴達71個
製作人又指,從骨甕有關名字同時出現的或然率計算,墓中死者不是耶穌家人的機會率僅為六百分一。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宗教研究系教授泰伯更指,若按當時耶路撒冷人口計算,死者不是耶穌一家的或然率僅是4200萬分一。
但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館長梅沃拉赫反擊指,骨甕上的名字在當時極普遍,因它們出現於同一墓穴而推斷死者是耶穌一家過於牽強。考古學者克洛內爾亦說:「誰說此瑪利亞就是抹大拉的瑪利亞,猶大就是耶穌之子?根本無從證明。」他指出,當局已發掘出71個有耶穌名字的同期墓穴,且耶穌的父母瑪利亞及約瑟家境清貧,不大可能在耶路撒冷擁有家族墓園。
聖經指耶穌死後肉身被置於耶路撒冷舊城、聖墓教堂的位置,肉身在那兒停放3天後復活。紀錄片所指的耶穌墓位於南部猶太社區,與聖墓教堂距離甚遠。得州教授懷特質疑,有關論調只是嘩眾取寵伎倆。「基因證據更是可笑,從沒有人有瑪利亞的基因。」
占士金馬倫否認紀錄片挑戰信仰。「我們從沒有耶穌存在的實際證據,因此紀錄片……首次展現耶穌存在的有形、物理及考古證據,以及部分法證……是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傳奇」。有關紀錄片將於下月在發現頻道播放。
美聯社/路透社/衛報
Thursday, February 22, 2007
天主教聖公會合一方案短期出台
2007年2月22日
【明報專訊】羅馬天主教會與英國聖公會(又稱「聖公宗」)將於年內討論兩教合一的消息傳出後,天主教香港教區秘書長李亮透露,合一方案短期內出台,但他認為合一的路途遙遠,因兩教的基本教義雖相同,但更重要的核心問題仍存分歧,例如倫理價值觀及女性神職人員等議題。香港聖公會署理教省總幹事管浩鳴則對合一持樂觀態度,但指合一之後,兩教初期仍會行政架構獨立,未必立即全歸天主教教宗的領導。
合一後行政獨立
管浩鳴表示,聖公會和天主教其實早於70年代已成立「聖公宗——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討論合一問題,前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廣傑曾任委員,現已卸任。管指,兩教是「合一」(unity)而非「合併」,因前者不包括行政上的統合。
據管浩鳴理解,委員會即將公布的合一建議將強調「教義合一」,合一初期兩教可維持行政獨立,正如目前聖公會全球38個教省可自由選擇是否採納女性或同性戀神職人員一樣,並非如早前英國《泰晤士報》所說必然由教宗擔任最高領導。目前本港聖公會只有女性神職人員,並無同性戀者。
下一步盼與東正教三合一
聖公會和天主教均屬大公教會(Catholic)的一部分,管浩鳴認為兩教的基本教義大同小異。數月前兩教已就對聖母瑪利亞的身分達共識,認為聖母不是神而是聖者。管指,兩教正努力就教義上的枝節分歧取得共識,向合一方向邁進,下一步是希望跟同屬大公教會的東正教「三合一」。
信仰價值仍有分歧
不過,天主教的李亮神父則指,合一需要顧及教友的心理因素﹕「不是兩家握手言歡這麼簡單的事,還要忠於各自的信仰價值。」他舉例,聖公會現准離婚後再婚的家庭觀念,天主教至今仍反對。與此同時,神職人員獨身與否的問題兩教亦有不同看法,而這並非單是行政問題,而屬核心信仰價值的一部分。
香港目前共有30萬名天主教徒及3萬名聖公會信徒,兩教會的領導不時也會論政,當中以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的高調形象令人深刻。管浩鳴認為,兩教合一後對政事的表達方式亦會求同存異。
明報記者 盧曼思
相關新聞 http://alchemisthk.blogspot.com/2007/02/blog-post.html
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天主教聖公會研究合併
2007年2月20日
【明報專訊】羅馬天主教會與基督教英國聖公會(又稱「聖公宗」),今年內將研究兩教合併的可行性。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合併方案建議日後由天主教教宗擔任最高領導人,並已取得兩教會內激進及保守派高層的共識。不過,有神學者分析兩教合併並非想像中容易,因兩者的教義及禮節均有相當差異,但若成功合併,兩教會有更多資源在世界各地傳教及推廣公益事務。
由天主教教宗當最高領導
《泰晤士報》昨日聲稱取得一份「聖公宗—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Anglican-Roman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Unity and Mission)」的42頁文件,內容建議兩個教會研究合併。其中一個提出合併的原因,是因有聖公會保守派,反對內部的開放派接受同性戀及女性神職人員,矛盾加劇令保守派寧選擇追隨梵蒂岡亦不願妥協。此外,兩個教會近年均開始探討統一(unity)方向,不少聖公會信徒亦開始接受天主教會的權威性。
報道引述文件指出,兩教的確存有差異,但相信有化解空間,合併後兩教亦可各自保留教義。聖公會屬基督新教的一個教派,且最接近天主教,其使用的《聖經》、神職人員服裝、宗教儀式等均和天主教大同小異。目前全球共有約7800萬名聖公會信徒,天主教徒的數目則達數十億人。
學者﹕合併對雙方均有利
天主教和聖公會的教義其實有明顯不同。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陳慎慶解釋,天主教重教會的權威性,聖公會跟其他基督新教派一樣,重《聖經》所說而非教會領導,強調「信便可令人得救」,而天主教的得救定義則同時包括到教會望彌撒等行為。陳舉例,聖公會的領聖餐雖然跟天主教的領聖體類近,但前者的意義是紀念耶穌、後者卻有幫助信徒得救的含意。
或引起部分教友反對
陳慎慶認為,由於兩教的教義根本不同,合併方案建議由天主教教宗擔任最高領導,意味聖公會須接受天主教的「教會權威」,估計有關方案會觸發部分教徒的反對。此外,梵蒂岡會否接受聖公會現時的女牧師也是疑問,《泰晤士報》引述的文件指出,合併建議兩個教會的神職人員日後須互相出席對方的宗教會議,兩教的信徒亦應學習對方的教義及禮節。
陳慎慶指出,從實際角度分析,兩教合併對雙方均有利。基督新教中傾向保守的聖公會現正衰落,有人預言它會在30多年後消失;與此同時,天主教亦面對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加入當神職人員的問題。陳指出,兩教合併可整合更多資源,擴大在世界各地的立足點,加大傳教力度才能各自薪火相傳。
聖公宗與天主教會2000年5月在加拿大召開會議,會後聯合發表聲明,同意進一步落實雙方的合一關係,並建議合組委員會,促進雙方過去的會議成果。而其後成立的聖公宗—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前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廣傑亦是委員之一。
1534年分家
2007年2月20日
【明報專訊】聖公會可說是王權與教權衝突下的產物,1534年,因羅馬教廷不批准英國國王亨利8世離婚,亨利5世遂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不再聽命於教宗。王權從此凌駕教權,聖公會從此亦成為英國國教。
聖公會雖然脫離羅馬教廷,仍稱自己為公教(catholic),而非新教(protestant)。事實上,聖公會與天主教在神學上分歧不大,神職人員裝束及宗教儀式等都和天主教一樣。聖公會與天主教一樣會任命主教,英國聖公會的大主教為坎特伯雷大主教。
聖公會與天主教70年代開始已有就神學問題召開會議。2000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與梵蒂岡信徒合一委員會主席共同成立「聖公會—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由南非聖公會主教及澳洲天主教會布里斯班大主教當主席,希望推動兩個教會合一。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Where is Troy ?
看完了 Wood 的最後一集,這兩三天,我都有點頭痛,很混亂呀!! 因為片中的資料與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資料不符合,天呀,重組歷竟是那麼困難。
我想在這個題目再花多點心思,未必是立刻(因為不想阻礙早期教會史的進度),但我要留意這個令人頭痛的題目。


3. 這 9 Main Layers 中,又以 Troy VI 和 Troy VIIa 最大機會
4. 首先. Troy VI and Troy IIa 的 Dating 問題(手頭的資料出現衝突)
5. Hisarlik 是否發生 Trojan War 的地方?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In Search of Trojan War

剛剛的週末,真是癈枕忘餐地觀看 Michael Wood 所製作的 In search of Trojan War,一套六集,但現在只看畢五集,一邊看,一邊做筆記,真有點像學生時代的日子呢。
看回20幾年前 Wood 的樣子,真有點趣怪,無怪乎他在訪問時也說奇怪那時為什麼愛穿 tight jean。那段訪問很感人,差點引人熱淚,我好想知 Wood 是否第一個大膽假設 Wilusa = Troy and Ahhiyawa = Mycenae (Hittite Cuneiform Archive),後來我在 wiki 找些資料時,似乎這些假設已俾普通接受。
記得第一次接觸 Heinrich Schliemann 是兩三年前的一本愛琴海 BBC 考古書,那時已深深被他的發現吸引,而且他本人也很奇妙。
Wood 走訪了那時的東德博物館,那些 Mycenaean treasures 和 Cuneiform tables ,我真後悔,我去過那所博物館的,但那時我竟然完全冇留意呢.那個時段,我只對 paintings 有較多的興趣。
Schliemann 發現了 Mycenae + Troy + Tiryns+Pylos
Wilhelm Dorpfeld 發現了 Troy
Arthur Evans 發現了 Minoan + Linear A and B
Carl Blegen 發現了 Troy VI and VIIa + Linear A archive in Pylos, corrected Evans's view on Minoan overrule Mycenae.
第五集很複雜,Wood 從另一個角度去証明 Troy 的存在和Trojan War 的發生,從Hittites 和 Egyptian 的Cuneiform archive 入手,從當時 Hittites Empire 對外的外交書信推測 Troy 和 Mycenae 的存在與關係,而當中又從 Homer 在 Iliad 的內容,嘗試找出一些可取的資料加以旁証。
太複雜了,作為業餘興趣來說,加上對 Anatolia 一帶,Late Bronze Age 依段時間太多不了解了,我要找些資料再加以細讀,希望今晚可以看完最後一集 Fall of Troy,Wood 似乎在第五集尾帶出真正令 Troy/Wilusa 滅亡者不是 Mycenae,而是幾百年盟友的 Hittites,Wood 引用美國冷戰時的 Domino Theory 來作了個類比。
究竟 Trojan War 發生在 Troy VI or Troy VIIa 層? Troy 是被誰所滅???
我覺得我應該看一看原著 Homer's Iliad

考古學家的故事很感人,他們的一生也充滿浪漫。
Saturday, February 10, 2007
Origin Of Greek Thought

因為07年在神學方面想專著研究早期教父思想史, 所以冇可避免地又要再次涉獵希臘世界, 但希臘文化永遠都是我的致愛之一。
希臘文化發展很有趣, 發展的過程有著比較鮮明的分階, 從愛琴海文明(Minos, Crete)致希臘內陸(Mycenes)的文明, 進入黑暗時期, 再次復興而入具征服世界力量的古典的城邦時期。
最早的愛琴海式的文化, 雖然表現出獨特的地區色彩, 但還是深深被東方Mesopotamia 和 Egypt 影響. 這種是宮殿為中心的世界, 如何進入黑暗期後的那種城邦式, 廣場式的生活? 這種過渡期, 如何能完全忘記早期的 Linear A and B 語言, 而改做 Phoenician 文字, 而變成古典希臘文 ? 如何從神治宗教色彩變成民主式, rhoetic, 科學性, 哲學性的完全不同生活形態?? 希臘人真是神奇。
每次再發掘希臘世界的遺產時,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無怪乎希臘文化的影響,就連15世紀的文藝復興都要更新古典希臘文化,就連啟蒙時期也不能切底擺脫希臘思想的影響,如 Issac Newton 在他寫作數學理原理時,也深深反影出早期前蘇格拉底時期,原子學派的物理世界觀念對他的影響,我想只有當現代 Quatum Mechanism 的發展才能完全對番。
正如古典派的運動桲論說,運動需要由這點去到那點,而這點與那點之間有無限的點存在,所以運動是不可能的。同理,面對單單希臘世界的文化,從無知到全知之間真是有無限的點,我”進程”到那個點了? 但時間少了。
這個桲論,可以放在上帝的知識論嗎?人對上帝的認識,作為受造者的人與創造者的上帝,在本質上有著 wholly other 之間的分別,這個進程是不可能的,因為兩者之間有個冇限的分別,但從基督中心論出法,人先可能認識神,這個認識論先可以可能,但基督作為這個核心,基督本身都是一個桲論,我想只能心不甘地引用 Tertullian 的一句話 ”這是不可能,所以是真的”。 但 Tertullian 在說出雅典與耶路撒冷有何干後,自己反臨老加入異端 Montanism 主義,真是奇怪!!
我希望這半年能在好好研究希臘主義+早期致 Tertullian 之間的作品+羅馬史
下半年當然要繼續早期教父思想+羅馬史,但我希望可以以 Joseph Campbell 出發,對 Mythology 作出研究,雖然我未親身看過 Joseph Campbell 的作品,但我有預感他的思想很合我口味。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What is my Theology ?!
問題著實複雜,我們只是單純在信耶穌,還是在一堆系統神學?前者俾人標籤只是純感性的敬虔主義,後者也會俾人標籤成教條主義.
耶穌傳給門徒,由使徒留傳下來的遺產,現在失存了嗎?耶穌所設立的教會在那?在二千年的思想發展,為何演變成五花百門,令人冇所識從的多元教派?為何基督徒在宣講福音的時候,講解救恩復和的訊息時,教會本身就經歷了二千年的分裂和分離?為何現存有那麼多宗派,為何沒有統一合一的基督教會?正如世界顯示”It is”而不是”It's not "一樣,這問題也是沒有答案的。
早期教會辛辛苦苦從抵抗異教邪說之中所產生的教義如神人二性和三位一體,為何今天也有人放棄了?當一直在說由上而下的神學,為何突然來個由下而上的進程?
在思考神學時,出發點應該在那?在我的存在或是單單是基督中心?
如果神學脫離了我的存在,神學又與我何干?但神與我之間,在質與存在,在有限與無限之間,跟本就有天壤之別呢!!!
07 Theology Stud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