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4, 2007

生命中不可能承受的輕 (2) - 永劫回歸

July 4, 2007

有學者認為尼采Nietzsche的哲學通滿著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 )的思想(而永劫回歸在『生』書首也談論了), Wiki 網對永劫回歸這樣理解『is a concept which posits that the universe has been recurring, and will continue to recur in the exact same self-similar form an incomprehensible and unfathomable number of times. 』 而尼采的觀點:Nietzsche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eternal recurrence as cosmological truth, but in the works he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it is treated as the ultimate method of affirmation. According to Nietzsche, it would require a sincere amor fati (Love of Fate) not simply to endure, but to wish for, 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all events exactly as they occurred — all the pain and joy, the embarrassment and glory. Nietzsche calls the idea "horrifying and paralyzing," and says that its burden is the "heaviest weight" ("das schwerste Gewicht") imaginable. The wish for the eternal return of all events would mark the ultimate affirmation of life:

尼采曾經也是我的心頭好,好記得大學時花了很多時間看 Thus Spoke Zarathustra, Will to Power, Anti Christ 和一些評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寫尼采的漢語評論集?? 我覺得每個基督徒也應該看看尼采如何說出『上帝已死』,是的,上帝已死!!

對於永劫回歸在『生』書首出現,我立刻想起初中時一位老師跟我說的一個希臘神話『Sisyphus』,Myth of Sisyphus 正正表現了希臘神話中的悲劇精髓,Sisyphus 需要將一塊巨石,推上一個很陡峭的高山,每當將近山頂時,他總會失手,大石就跌回山底,他又要再次重覆,不停重覆這個懲罰。悲劇是充滿了無奈,但正正表現了希臘悲劇對人類的了解,所以這個故事仍然油然記在心中。異鄉人的作者Albert Camus 也寫了一本書叫 Myth of Sisyphus,這本小書我還沒有機會看過,看看圖書館有沒有,借回來看看也好。

『生』還沒看完,所以這書與永劫回歸之間的關係,我也不能說了解,是關於人感情的週期性的更換??是愛這個,愛那個的不停追逐??還是關於人無法擺脫純粹性問題的本能??『生』真的很有趣。

Tuesday, July 03, 2007

Dark City 移魂都市




July 3, 2007



終於給我在 HMV 找到這套DVD. 電影內容真是一絕,只可惜電腦特技如果可以做得更好就好了。但真是無損片子的精彩。

男主角John 驚醒之下,發現身在酒店房間內,浸在浴缸中,對自己的一切包括名字完全沒有記憶,接了一個醫生Schreber的電話,通知John 快點離開,因為會被人追殺,John 同時發現一具女性的尸體.......

原來John 正在一個沒有日出,每逢深夜十二時正,任何活動都會停頓的世界中,John 發現他是惟一可以活動的人類(除了醫生外),他也發現在這停頓的時間中,生處的世界外觀會改變,某些人的身份和記憶也都會改變,更甚者的是John 發現自己擁有超能力,可以改變物質,也可以進行攻擊。後來醫生告訴他這個世界都是假的,人類是被一群外星人找來進行實驗,外星人在醫生的協助下,將不同的記憶注入不同人腦入面,看看人的反應,正正醫生注射入John 時,他突然醒來,所以John 沒有了記憶,但意外地得到了超能力來對抗外星人。John 在醫生的告白中,知道了所有人類的記憶都是假的,John 被注入殺手的記憶,但John 沒有像一個連環殺手那樣去殺人,這點外星人不明白,其中一個外星人注入了John 的記憶,外星人嘗試體驗John,嘗試去估計JOHN 的位置來追殺他。注入了 John 記憶的外星人,他不了解 John, 他仍像一個連環殺手去殺人,他體會不到他們想知道的人類靈魂。還有一點很有趣的是,雖然 John 深知他與太太Emma 的所有記憶都是假的,但他發現自己愛上Emma, 這點很有趣,他沒有像原本殺手記憶的去殺人,但他『像John』一樣愛上Emma。

後來John 與探長Bumstead去找尋謎底而去了一個Shell Beach 的地方,但發現那處原來只是一道牆,即是他們記憶中的地方原來都是假的,他們發現牆外的世界竟然是宇宙外太空,即是他們一班人類以為生存的地球竟然是外太空(我意識是外星人找了一班地球人放在一個地方,進行實驗,他們是一班擁有超能力,擁有集體記憶的存在,但沒有人性,沒有所謂的靈魂)。

很多人都將這套戲跟 Matrix 作比較,因為當中有很多元素是相似得機乎相同,而且 Matrix 只是比Dark City 遲了一年上影。

內容有很多地方值得再三思考:

1. 如果將一個人的所有記憶,注入另一個人腦中(同時將他本身的記憶除去),這個人還是原本的他,還是另一個人了??當中的差思在什麼地方??戲中的 John 突破了這點(反而其中一個外星人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但這代表現實的真象??所謂的靈魂存在嗎??靈魂是物質的存在,還是非物質性的存在??(有非物質的所謂『存在』嗎??)

2. Emma 雖然從John 口中知道他們之間的一切都是假的,是『被造』的,但她面對這份他們沒有真實過去的感情,也似乎深信不疑,John 也惟有在這一點上也充滿疑惑。

3. 戲是充滿典型找尋自我身份的旅程,這種故事結構從遠古由古希臘神話故事開始就有,只是以不同方向發展,元型是一樣的,正如一首交響樂,動機是一樣的,但以不同形式出現時,就有很多的變化,好似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第一樂章開首眾所周知的旋律,以第四音下階表示陰暗的命運動機,但最後的第四樂章就以上階表示出戰勝命運的力量。世界中,我們就是要找尋複雜的遭遇裡的簡單而純真的內容。

4. 後來女主角被換了另一個記憶,她與John 之間的一切也消失了,但John 沒有運用他所得到的力量,重注入她腦中,強行與女主角保持一種關係。John 沒有這樣做,John 仍然擁有與她在Shell Beach 相識的記憶,John 只是安排女主角再次在那地方與他再相遇,讓一切可能再次真實地發生,雖然充滿未知之數。

5. 不過我不了解外星人後來死亡的原因,他最後說接受不了John 的記憶,是否與外星人是一群擁有集體記憶的存在有關?

6. 與 Minority Report 一樣,涉及『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問題,John 表現了Free Will 的精神,但注入記憶的外星人就不能。Sigmund Freud 講過,在預設的環境下,他可以製造將來會成為律師,政治家,或是行乞者,意即他可以運用心理學,將新生嬰兒在安排的環境下成長,製造成『預設』的成果。這些題材很值得思考,人的生存,人的意義,有時真是很奇妙。

導演Alex Proyas 其他的製作:

The Crow (1994)

Dark City (1998)

I, Robot (2004)

Wednesday, June 27, 2007

生命中不可能承受的輕 (1)




Jun 27, 2007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好有可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但不知何解, 那是總被這沉"重"的書名給嚇怕了, 不過當我現在閱讀這本書時, 我有點興幸沒有太年青時看, 十幾年前的我恐怕不會了解這本書。

只看到第三部, 更正確點應該是我在第一部份時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感引. 一本書可以抓住讀者的心有很多方法, 但這本書絕對不是利用情節的精彩性, 因為故事情節簡單到不得了. 當你看這本書時, 你要驚訝作者描寫角式的深度竟然是那麼深刻, 說真的, 每個角式的心理, 我是似懂非懂的, 但好有可能這種似懂非懂的了解也是角式對自己的了解狀態也說得過去. 只是短短百幾頁, 我就被作者深厚的修養所折服. 似乎作者對音樂和心理學有相當的造詣. 而且作者在角式心理方面套用交響曲的結構中的動機. 我相信應該可以找到不少的文章嘗試從多角度去分析這本書的, 我應該這個禮拜可以看完這本書, 下個月Harry Porter 要21 號才出版, 這段時間, 我想好好翻看這本書和相關的文章, 何況我只有晨早的健身時間才有閒時看呢。

我相信書中的四個主要角式, 都可以用某種心理學代模去理解:

醫生男主角: Tomas

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 沈迷女色的單身主義者, 但在"巧合"之下遇上 Tereza, 並立刻愛上了Tereza, 沒有原因, 雖然愛著妻子, 但仍然沈迷女色, 特別是 Sabina, 即是對外遇帶來的快感減退, 但仍然繼續外遇.

Tomas 與 Tereza 的相識, 有點童話式的經典遭遇 (雖然 Tomas 後來失望相遇只是在所謂的巧合, 但Tereza 的看法是在緒多的巧合下相遇的, Tomas 和 Tereza 好多睇法都好不合, 正如 Sabina 與 Franz 的觀點都非常之不同, 但他們仍然走在一起), Tomas 獨自沉思自己應否去找 Tereza 時, 在被動地煩惱要拼棄單身還是去找 Tereza 時, Tereza 就幫他做了決定, 而 Tomas 也沒有抗拒地接受了, Tomas 是在一種不爭取, 不抗拒下展開這段關係, 命運幫他做了決定。故事開首沒有著墨於Tomas 看上Tereza 那一點, 所謂愛就是這樣出現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Tomas 深愛 Tereza 的同時, 仍然沈迷眾女色? (特別是與 Sabina) 性在故事中應該站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每個角式都無時無刻在做愛,但對性的描寫,我相信作者是以一個中性的角度,因為他沒有令情節變得色情,沒有令情慾變成淫亂,作者沒有這樣的傾向。Tomas 是一個醫生, Tereza 本來是一個侍應生, 後來在 Sabina 的提拔下成為出色的攝影師, Tereza 和 Sabina 代表藝術的人物; Tomas 和 Franz 作為醫生和教授代表了理性智慧的代表。Tereza & Sabina 在藝術和感性層又代表兩種不同的區域, T 是低下層, 單親而深受母親的影響; S 即是深受父親的影響。

醫生的妻子: Tereza

一個奇女仔, 母親從少的影響下, 渴望王子來解救自己, 一直渴望"提升"自己, 擺脫母親的陰影, 看了冇數的書籍, 在貝多芬的協奏曲下遇上Tomas, 遇 Tomas 的頭7年歲月裡, 她發現自己擺脫不了母親的陰影

畫家女配角: Sabina

很早的時候就擺脫了保守主義的父親(or祖父?). 周旋於Tomas 與 Franz.

大學男教授: Franz

有婦之夫. 但愛上了Sabina, 不愛妻子, 但愛上妻子人格中所表現的另一個女人--他的母親. Franz 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我相信作者創作這個角式時, 是想將他代表太陽神阿波羅的一種意式, 但故事內容反影出一些地方我不太明解, 我不理解一個人如何又是太陽神阿波羅, 又是酒神狄奧尼修斯, 我想Franz 應該是本質阿波羅, 但深受另一種節然不同的酒神所吸引 (Sabina 表現出一種狄奧尼修斯式的火熱. 不過要要說清楚的是, 故事是以一個叫作我的人講述這四個人的故事, 所以就算內容是關於性, 關於美, 都是以一種精神式的投入)。作為阿波羅的代表, Franz 其實也是很矛盾的一個男人, 因為他在眾美德之中以"忠誠"作為一切的第一位, 但他在外遇中, 在與 Sabina 之間的關係上, 正正反應出這個缺口, 但很有趣的是, Franz 沒有與Sabina 在日內瓦境內發生性關係, 似乎他的美德有其地理因素, 亦即他認為他沒有遺背他的忠誠。

Franz 與 Sabina 也是很奇怪, 絕對觀念的存在, Franz 在意忠誠, 反之Sabina 沈迷背叛的美。我覺得故事沒有對任何一點作所謂大眾式的道德審判或判決, 似乎作者有意冇意之間將所有東西都以其"美"遮蓋所謂的不道德。

我現在只看到百來頁, 有很多地方我還不太了解, 我知道我會再看多一遍這本小說, 這本書很有趣, 我著迷於作者要表達的一種美觀, 如果以大眾倫理, 這本書絕對是禁書, 以前蘇聯入侵捷克的這段歷史, 我是有心冇力的, 可能要惡補一下這些背境資料, 剛剛今日看到某一段時, 作者提起捷克作曲家Dvorak, 我想應該有目的性的, 一個遠走美國的作曲家, 我記得評論曾說在Dvorak 的音樂裡, 可以聽到純然快樂的樂章, 好可能最多人認識他的音樂是他在美國時所創作的新世界第9交響曲(兩年前在香港聽過HKPO 表演過這樂章), 這是否與作者提起 Beethoven No.9 有關 ??

Milan Kundera 很厲害, 一個令人震驚的作家!!

Wednesday, June 20, 2007

Labyrinth














Labyrinth - Kate Mosse

June 20, 2007

為了應付12月的二級日語能力考試, 又要看讀解文章, 又要練習聽力, 又要看文法書, 現在看其他書的時間幾乎都沒有了. 我也只能在每天的晨運中用那一小時的時間看書(一邊在跑步機上看書), 所以這本厚達700 幾頁的小說, 也看了幾乎一個月, 以往只有不好看的書才可以看那麼久. 雖然沒有在這裡寫報告, 但此書之前, 也看了『日本人的心理結構』和『整型日本』, 都很不錯。

Labyrinth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都是一些我很感興趣的橋段, 例如: 十字軍(特別是 Albigensian Crusade), 中世紀, Cathar, 異教徒, 聖杯傳說, Egypt, 科幻, 懸疑.

雖然這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 但看得出作者做了很多資料搜集, 特別是法國南部的minor language. 我覺得作者在 True Nature of Grail 方面有點走得太遠, 太誇張(所以加了科幻) 不過, 如果只是純粹由 Cathar 發展, 可能可觀性就減底很多了, 因為這部份的橋段和法國南部的歷史, 已經被很多人寫過了, 市場也有不少這方面的陰謀論, 如 Holy Blood Holy Grail 這部 Non Fiction.

Wednesday, April 25, 2007

結婚できない男


April 25, 2007

這套06 年夏季推出的日劇, 好幾個月前在網上下載了, 但一直都沒有看, 大概兩個禮拜見, 試看了一集就欲罷不能, 在幾天時間裡就看完整整12集了。上個禮拜還買了原裝日文小說來看, 看得也頗辛苦的。

阿部寬的演技太棒了, 夏川結衣的微笑很吸引, 八哥 Ken Chan 雖醜但看上去好像很明白別人的表情。

沒有經典青年熱愛的明星, 故事情節也不曲折離奇, 但感染性非常之強, 令人難忘。
-------------------------------------------------

夏美:「そうじゃなくて。考えてみたら、私たちの会話って、キャッチボールじゃなくて、ドッジボールばっかりだった気がします。」「私は、キャッチボールがしてみたいです。あなたと。」「ボールは投げました。」

--------------------------------------------------

信介:「自分でも、はが、はがゆかったですけどね。 やっと、出来ない理由が、わかったんです。 僕はこれまで、他人の住む家ばかりを設計してきました。 でも自分や、自分の・・大事に思っている人の住む家を 設計するのは、どうしても出来なかった。 明るくて、開放的で、みんなが遊びに来るような、 そんな家で、自分が暮らしているのが、 なかなか想像出来なくて。」「ええ言いました。 僕はずっと、結婚なんかしないって思ってきましたからね。 めんどくさそうだし、メリットなんかないじゃないですか。 一人の方が、いいって。 でも、あなたと出会って、話し相手が、いつもそばにいるのも、 いいのかなって。」「要するに・・・僕は・・・ あなたが・・・好きなんじゃないかな・・・。」
---------------------------------------------------
「あのー。」
「はい。」
「圧力鍋、あります?」
「ああ、今ないんですー。古いの捨てちゃって。」
「僕んちありますよ。 ロールキャベツなら、10分で出来る。」
「そうですか。」
「・・・」
「もしかして・・・ うちに来いって、言ってますか?」
「いやまぁ・・ でも、あなたがどうしてもとおっしゃるのなら。」
「どうしてもなんて言いません。」
「ふーん・・・」
「・・・」
「・・・」
「でも・・あなたがどうしてもって言うなら・・ 行ってもいいですよ。」「・・・ じゃあ・・・ 来てください。 どうしても。」「はい!」

「あの、あんまり塩辛くしないように。」
「わかってます!」「前に食べた限りじゃ、 どうも・・・あれじゃ・・結婚出来ないな。」「あなたに言われたくありません。」

----------------------------------------------------------------------------

我很喜歡最後一集大結局的以上這些男女主角的對白,不種真誠,坦白,溫馨式的浪漫,我覺得自己性格上有點似信介,又孤僻,又喜歡一個人,一個人上餐館,一個人去旅行等等,而信介孤僻的性恪,個人化的態度,在這些對白中,表露出他最大限度的突破。信介和夏美間的感情表露,真是一絕。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Bdelloids: No sex for over 40 million years

March 21, 2007

毋須交配 雌蟲繁衍1億年

【明報專訊】英國科學家在顯微鏡下,意外發現一個小蟲女兒國!小蟲族群中只有雌性,繁衍1億年從沒性生活,卻能世世代代「玉女添丁」,自行誕下未受精卵,孵化出基因與母體相同的翻版後代。
這種無性繁殖的小蟲(bdelloid rotifer)在水中生活,身長僅人類精子的四分一。科學家指出,一般無性繁殖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很易絕種,但這種小蟲卻能長期繁衍演化,這是前所未見的,「推翻過往認為,兩性繁殖是促進物種進化多樣性必要條件」。無性繁殖常見於蚜蟲等無脊椎動物,也有少數魚類或蛙類可用此方式繁殖。泰晤士報

The bdelloid genome shows an odd patter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versions of the same genes, report David Mark Welch and Matthew Meselson. This pattern most likely arose during eons without sex, they argue in the May 19 Science. [what kind of odd pattern?]

Of the planet's 2 million named species, only about 2,000 appear totally asexual, Meselson notes. Hardly any of these lineages seem old, and fossil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at asexuality is a dead end. "It's not because asexual species don't appear," Meselson says. "It's because they don't last."[if scientists think asexual is a dead end and sexual can lead the diversity of lives which is more adaptabl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so what makes this ancient organism has been surviving such a long time and what contributes to the more than 300 species? ]

One asserts that sex speeds the process of dumping bad mutations, and the other focuses on spreading benefits. The Red Queen hypothesis, for instance, finds the main benefit of sex in shuffling the genome quickly,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parasites to lock onto weaknesses. [sex is so important. It almost a driving force or essential aim to survive. But sex and propagation are equally cored. Asexual can't last too long but this kind of asexual form has been exisiting everywhere. People think only female human survives on the earth one day because of asexual reproduction.]

This is very interesting of life form.